有关大班歌唱活动教案3篇
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歌唱活动教案3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目标
1、在愉快的表演活动中引导幼儿熟悉理解歌词,喜欢演唱歌曲。
2、愿意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,进行创编活动。
准备
钓鱼竿一根,帽子一顶。
过程
1、观看表演,进入歌曲所描述的情境。
教师头戴帽子,手持钓鱼竿,装做钓鱼的样子,等待幼儿因好奇而交头接耳或发出笑声时,教师故做神秘地对幼儿发出“嘘嘘”声。等幼儿安静下来后,再重复上述动作,等待幼儿再次作出反应。教师再次钓鱼,收鱼线,作沮丧或兴奋状。
2、讨论,理解歌词。
师:刚才你们看到我在干什么?你是怎么看出来的?我钓到了什么?
根据幼儿回答,教师夸张地做出沮丧和兴奋的神态。
3、师生表演,熟悉歌词及旋律。
(1)配乐曲,教师完整表演一遍。
(2)幼儿跟教师表演,边听教师念白。
4、学唱歌曲,创编最后两小节的歌词及动作。
(1)教师演唱歌曲一遍。
(2)幼儿边表演边演唱歌曲。
师:你们钓到了什么?
(3)请个别幼儿上来钓鱼,其他
幼儿跟着一起唱歌。
让幼儿在开始前先想好自己想钓到什么东西,然后在表演过程中用动作表示出来,然后让大家猜猜:我钓到了什么?猜出来后大家一起把新歌词填到歌曲中去演唱一遍。
5、师生一起讨论钓鱼心得以及鱼的各种烹饪方法,然后请幼儿将钓到的鱼送到厨房给炊事员叔叔阿姨。
活动结束。
(一)运动目的:
1、学唱新歌《我们都是好朋友》。
2、在控制歌曲旋律的根本上,凭据图片的表示控制歌词并自动匹配,演唱歌曲。
3、尽力用优美的歌声来召唤人们敬服大天然。
(二)运动预备:
1、四张图片(小兔、小鸟、小鱼、熊猫;小兔、小鸟、小鱼、熊猫的大天然故里被污染后的样子)
2、磁带、灌音机
(三)运动历程:
1、老师出示动物图片,并提问
⑴黑板上都有哪些动物?(小兔、小鸟、小鱼、熊猫)它们都生存在那里?都吃什么?(幼儿自由评论辩论,师小结幼儿评论辩论的内容)
师:但是,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啊,产生了一些转变,让这些小动物的故里不再漂亮了。让我们一路来看看到底产生了什么转变(出示大天然被污染的图片)
⑵图片上的大天然怎么样啦?为什么?(大天然被污染了,由于人们不敬服情况)
2、幼儿明白并进修歌词
师:大天然收到污染了,小动物的故里不再漂亮啦,幼儿园教育随笔它们也都很难得、很悲伤,你们是不是这些小动物的好朋友啊?原不肯意资助他们呢?那李先生这里啊,也有一群热情的小朋友,也很想资助它们,让我们一路听听磁带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资助它们的。(放磁带灌音)
⑴你们都听到了什么?歌中小朋友是怎么唱的?怎么资助这些小动物的?(绿草给小兔、蓝天给小鸟、清泉给小鱼、丛林给熊猫)
注:如幼儿没听清晰,师抚琴范唱,同时让幼儿熟习前奏。
3、学唱歌曲
⑴老师边指画边唱响应的歌词,速率放慢,整首教唱。
⑵幼儿学唱,老师重点改正第三、四乐句的唱法,以及引诱幼儿末了两句能高兴地演唱。
注:这首曲子前三乐句节拍型很类似,第四乐句和末了“更优美”的跨度较大,且节拍型产生了转变,对幼儿的演唱形成了难度,可以用手势:下滑的行动,引诱幼儿唱准。
幼儿手工制作⑶幼儿完备地演唱歌曲,老师可抚琴,也可放磁带让幼儿跟唱。
⑷幼儿熟习歌曲后,老师可提唱歌时情感上的请求(前4句要美好,末了两句要高傲;可站起来唱,留意换气)
⑸请唱得好、表示力强的幼儿上台唱。
4、创编歌词(老师引诱: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,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也须要我们帮助的。)
⑴请四个小朋友前四句接唱本身创编的歌词,后两句齐唱。
⑵师弹钢琴,幼儿各自唱本身创编的歌词。
5、幼儿完备地演出唱
6、小结
(四)运动延长:
将幼儿心中资助小动物的要领绘画出来。
【活动目标】
1、初步学习演唱歌曲,增加对中国传统儿歌的了解。
2、体验想象的乐趣,尝试创造性地表现大头在雨中的快乐心情。
3、感受歌曲的幽默和风趣,体验歌曲主人公的乐观生活态度。
【活动过程】
一、活动导人:
幼儿围坐成半圆,老师以节奏游戏导人,分别用广东话、普通话交替问候,让幼儿在相互问候的游戏中感受歌曲三拍子节奏。
(教师轻声哼唱歌曲旋律,并配以简单有趣的手指游戏,其价值有二:一是吸引孩子进入聆听和专注的状态,为建立清晰的听觉表象做好准备;二是通过有节奏的互动问好,拉近师幼情感距离,为练习三拍子节奏做好铺垫,这是一个互动积累,节奏前置的环节。)
二、创设情境:
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,边讲述故事“下雨的时候”边绘画,引起幼儿对“大头”的兴趣。
(在舒缓的钢琴伴奏下,教师以自然的,像妈妈一样的口吻带出了音乐情境申的故事,起到了以情动人,引人入胜的课堂效果。紧接着,老师用像声词“嘟”哼唱旋律,并用简单的美术线条勾勒出音乐情境中的主人公:幽默可爱的'大头娃娃,自然而不着痕迹地帮助幼儿进入歌曲,创设了音画结合的课堂效果。)
三、感受歌曲。
1、第一二次感受歌曲。故事讲到结尾将歌曲带入,幼儿聆听老师完整演唱歌曲。
师:这个大头可真有意思,不怕雨淋。“我”也想来当大头(伸出大拇指)。
2、第二次感受歌曲。借助手指游戏(小幅度手指动作)帮助幼儿感受歌曲。
师:刚才大头都唱了些什么?
幼:下雨不愁!人家有伞!下雨能洗澡!……
(幼儿回答后老师用歌声及动作回应,引导其他幼儿一同模仿,帮助理解歌词。)
3、第三次感受歌曲。师幼一边玩手指游戏一边倾听老师歌声进一步理解歌曲。
师:我的“大头”在这,把你的“大头”也拿出来。
4、第四次感受歌曲。利用桔子道具引导幼儿跟唱歌曲。
师:你的头大,我的头更大。(伸出戴有桔子的大拇指)
在“大头”唱歌过程中,老师用动作引导幼儿:一起来!
(①简单装备,化繁为简。简单的“大拇指”,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成了大头娃娃:老师的手掌和大拇指连接变成了雨伞……跟随歌曲旋律进行的手指游戏吸引着孩子的眼球,激荡和点燃了孩子无穷的想象,简单的装备创造了快乐歌唱的价值。②逐层递进,练习积累。从大拇指大头转换到桔子大头,从个体手的动作过渡到操作桔子教具,从徒手练习过渡到配乐操作,从慢节奏到快节奏……是一个逐层递进,练习积累的过程。)
四、学唱歌曲。
1、师幼操作“大头”指偶学唱歌曲,进一步体验歌曲韵律和内容。
师:刚才小朋友说“老师你有‘大头’,我们也想有个‘大头’,别着急,看看这是什么?
幼:橡皮泥。
师:我们用橡皮泥做个大头吧!师幼用团的方式制作橡皮泥“大头”,注意跟随韵律节奏进行。
2、教师借助橡皮泥“大头”与幼儿一起游戏歌唱。
师:我们都有了“大头”,看看谁的“大头”最会唱歌。
(①播种“想象”的种子。橡皮泥大头的引入,满足了孩子探求、想动的期望,并进一步启迪了孩子的迁移能力:原来橡皮泥也可以当大头呀!②变化带来热情。变则通,不停变换的游戏情境无疑能够保持孩子学习参与的热情,并有效促进歌曲听觉表象的形成。)
五、表现歌曲。
情境:雷声响起,雨点从天上落下来,大头娃娃们,一起去雨里玩玩吧……
1、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1-2次。(教师带领)
2、幼儿熟悉动作和韵律后,空间位置可以比较自由和开放,可以跟随琴声自由表达。
(教师给予动作提示)
尾声:天晴了,大头玩累了,跟着妈妈回家了……
(①自由表达,释放情感。自由放松的身体表达环节,让幼儿从小的手指游戏过渡到大的身体韵律,是一个节奏积累到韵律和谐的过程。孩子可以轻松跟随歌曲表达情感,既释放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倦,又体验了收获的快乐。②榜样示范,秩序学习。带头人教学策略的引入,避免了孩子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迷茫和混乱,有效将孩子的想象内容整合和再现,保障了学习的秩序。
从实录中可以看出,这是一节质朴、自然的课例,相信每位老师看完后都能够效仿和尝试。活动中不需要精美的教具准备,不需要华丽的语言,一个桔子,一根粉笔,一块橡皮泥。一种妈妈的心态,就能把孩子带入想象和愉悦的音乐境界,我想,回到“简单”,应该是童谣传承的最佳方式之一吧!)
文档为doc格式